俗话说得好:交兵靠兄弟,上阵需父子。往昔有杨家将、薛家将,每次出动戎行作战,不管是父子仍是兄弟,皆并肩携手抵挡外敌,奋战在最前哨,满门皆为忠勇之士。在冷兵器年代,奔赴战场无疑置身于生死攸关的险境,而一起生活的亲属间紧密的联络、联合协作以及彼此支撑,乃是最为强壮的兵器。源于血缘联络所产生的天然信赖与默契,能让他们在一起方针之下合作得更为紧密,从而提高成功的概率。提到这方面,晚清湘军统帅曾国藩运用得最出色。他所统领的湘军正是靠着这种结构来凝集官兵,每当要害时刻,世人都能齐心协力,从而构成较为强壮的战役力,终究将纵横十余年的太平天国平定。
固然,存在父子都去从戎的状况。因二人崇奉有别、所属党派不同,挑选的路途也截然不同,终究各奔前程,参加了彼此敌对的两个阵营,乃至之后在战场上浴血奋战。现在,我们在此叙述这样一对父子。父亲是前期先进安排的赤色后勤办理者,土地革新时期曾出任省苏维埃宣扬教育部长与秘书长,抗战时期担任我党宣扬的要害渠道《新华日报》总经理,新我国树立后成为红十字会副会长这一享用副部级待遇的高级干部。俗话说虎父无犬子,他的儿子相同声名远扬,后来担任过国军五大主力之一第五军的中将军长。这便是特别的父子熊瑾玎和熊笑三。
楠木张家坊坐落于湖南长沙县江背镇,这是个景色迷人的小村落。此地山峦青翠、绿水环抱、花草茂盛,渚上兰草、汀中白芷尽显春日活力,远处水岸、遥处山峦仿若不解忧虑。田园景致,充溢画中有诗,自古以来便让文人墨客心驰神往。踏入楠木张家坊,一幅俊美的村庄画卷慢慢在眼前打开:一汪小溪静静流动,一片树林绿意盎然,一条小径在林间弯曲延伸,几处招供休闲练习的设备散布妥当,好一派古韵悠长的农家田园风光。人在绿荫中散步,似乎置身于画卷之中。
在村里人的日常谈资里,提及最多的便是村里那位成为大官之人屡次荣耀返乡的过往。一次是在抗日战役阶段,身为团长的熊笑三骑着巨大快马,腰间别着盒子枪,带着卫士前呼后拥地回到楠木张家坊。彼时,村里的泥巴路坑洼遍及,旱厕窝棚四处可见,荒坡上杂草疯长,尽显荒芜与破落之象。但是在当地乡民眼里,他可真是神威极了。另一次是解放战役期间,已担任“五大主力”之一第五军军长的熊笑三回到老家。此刻村里已修了条简易的砂石马路,他坐着奢华轿车回来,还在湘雅路北面的第宅小住了一段时刻。当然,他的父亲熊瑾玎在这期间,由于此地是“白区”,一向没回过老家。直到新我国树立后,身为副部级干部的他轻装简从地回了一趟老家。当笔者探问熊家父子的状况时,村里上了年岁的白叟便说起了“熊家史”。
熊瑾玎,也叫熊楚雄,1886年在湖南长沙县江背镇楠木张家坊村出世。他的祖上是中医世家,生生世世靠行医过活。在这样的环境影响下,熊瑾玎自幼就投身医道。在他20岁的时分,连续产生了好几件大事。其一,清廷宣告预备立宪,有见识的人很快分成了支撑立宪和支持革新的两大派系;其二,爆发了萍浏醴起义,这是同盟会树立后建议的初次大规模装备起义,也是太平天国起义之后我国南边呈现的一次触及规模最广的反清革新斗争。尽管起义终究失利了,但给清朝的反抗控制造成了沉重打击,可谓五年后辛亥革新的一次重要预演。此外,其时还兴办了新式校园,打开了一些社会改革。这些社会变革带来的多方面动乱与探究,既是晚清走向式微的描写,也为后续革新埋下了伏笔。
彼时,身为满腔热血青年的熊瑾玎挑选弃医肄业,前往徐特立等人开设的师范速成班就读,自此将徐特立的道德品格当作榜样。结业之后,他在长沙担任了五年小学教员,在此期间结识了很多革新志士与前驱,他们一起研讨社会问题,恰如“恰同学少年,血气方刚;墨客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所描绘的那般。从此,他的人生轨道完全改变。接着,他为革新领导人参加重要会议准备路费。大革新失利后,他毅然参加先进安排,于省委机关任职,之后被调至上海中心政治局机关担任管帐,担任办理与筹集革新活动经费。他以商人的身份租下上海云南路447号楼,挂起“福兴”号的招牌,运营湖南纱布。此处既是为中心准备经费的经济实体,也是中心政治局开会作业的隐秘场所。因频频以商人身份活动,人们称他为“熊老板”。
在熊瑾玎在家读书和教学那一段时刻,按照当年爸爸妈妈做主、媒妁说合的传统,他在家园迎娶了江背镇楠木村江家的女儿为妻。江氏深受古时规则的禁闭,年幼时就缠了小脚,是典型的“小脚女人”。不久后,江家女儿连续生育了七个孩子,其间有四个是男孩。他的三个儿子里,大儿子曾到法国留学;二儿子对文学兴致颇高,学有所成;三儿子先是考入湖南榜首师范肄业,之后又考入黄埔军校第六期,此人便是投身军旅、后来成为国军第五军军长的熊笑三。女儿中,有个叫熊达五的,嫁给了干杉乡的廖家权,廖家权便是在文革中遭受虐待的北京市委统战部长廖沫沙。从熊瑾玎孩子们承受教育的状况而言,他作为父亲是适当胜任的。
在上海作业期间,其时42岁的熊瑾玎从事地下作业,他单独举动频频收支很简单引起敌人的置疑。为了他的安全,安排特别从湖南调来了一名叫朱端绶的女子,让她和熊瑾玎假扮成夫妻。这是一个月色夸姣的中秋夜,上级领导对熊瑾玎说,你既然是熊老板,那天然得有个老板娘,今日派来的端绶很适宜这个“人物”。
朱端绶来自湖南长沙县路口镇,其祖上曾从事商业活动,家中还有部分地步用于租借。在她六岁的时分,宗族开端走向衰落。母亲在苦楚的摧残中领悟出“女子无才便是德”的道理。她常常对两个女儿讲:“你们的父亲没有熟人可以依托,所以找不到作业。我自己也没什么本事,找作业更是毫无办法。没有作业,就得受穷。”母亲的这番话,整日在朱端绶的耳畔回响。她小小年岁就带着妹妹上山砍柴,手背上因而留下了一道道伤痕,不过也由此养成了英勇凶横的性情。十四岁那年,她听闻离家四五十里远的一座庙里开办了一所自立女子职业校园。初秋的一个清晨,她仅带了两块红薯便踏上了行程。一路上边探问边寻觅,直至黄昏时分才找到了这所校园。见到校长后,她必恭必敬地鞠了一躬,紧接着急迫地说道:“我想在您这儿学一门可以营生的身手。”
有位叶姓校长,是位举止端庄、情绪和蔼的女士。她上下审察着眼前这个来自乡间的姑娘,一边摇头一边说道:“你这双四肢这么粗大健壮,能学些什么呀?”朱端绶恳切地恳求道:“只需您肯收下我,让我做什么都乐意。”校长面露难色,说道:“学刺绣的话,你这双粗手拿不了丝线;学缝纫的话,你也就只能做做粗布衣服,绸衫可做不了……”朱端绶苦苦央求:“校长,您就收下我吧,收下我这个不幸的穷孩子吧!”看着朱端绶那纯真、诚挚的双眼,叶校长终究容许收下她。令朱端绶万万没想到的是,跟着革新局势的迅猛发展,自立女校的叶校长以及身边几位联络要好的同学后来都投身到了革新事业中。参加先进安排后的她,接到了一项重要使命,那便是前往上海扮作一名假老板娘,合作熊老板熊瑾玎打开作业。
起先,朱端绶和熊瑾玎对外以夫妻相等,实则在内部是情投意合的,夜晚各自安歇。每日晚饭后,完结作业,朱端绶便会插好内房房门,单独看书学习。通过一段日子的搭档,熊瑾玎真真切切地爱上了这位比自己小22岁、绮年玉貌的老板娘。他还为她赋诗一首:“少小朱家子,超然思不群。劳累孟慎德,俊丽卓文君。一见情如故,相亲意更殷。同心今订立,共度百年春。”朱端绶领会了熊瑾玎的心意,坦率地回应道:“熊先生,您对我的夸奖有些过头了。说实话,我十分感谢您,您在生活上关心我,作业中帮扶我,学习时教训我。但是,您已有妻子和孩子,何况比我大22岁,我觉得这不太适宜。”
在这个时分,熊瑾玎对她讲:“我们的婚姻是由爸爸妈妈包揽的,压根儿没什么爱情。现在,我计划和志趣相投的新女人组成一个新家庭。”看到朱端绶没吭声,熊瑾玎理解她心里的疑问现已消除了,便微笑着说道:“第二个问题就得看你了,自古以来有不少忘年交,我但是深深爱着你的。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和熊瑾玎扮假夫妻还不到半年,朱端绶就发觉他是个品德高尚、真挚牢靠的人。实际上,在熊瑾玎挑选朱端绶当帮手的时分,上级就有让他们把“假夫妻”变成真夫妻的主意,所以他们就真成了夫妻。
婚后,二人还开设了三家酒店和一家钱庄,为革新筹集了很多资金,自己却分文未取。朱端绶初到上海时年仅 20 岁。在这醉生梦死的国际里,她既没看过一场电影,也没逛过一次马路,乃至连一张相片都没拍过。她一门心思都放在维护党中心隐秘机关和做好交通作业上。由于作业翔实、防备紧密,福兴商号在凄风苦雨中安稳存续了三年多。也正因如此,熊瑾玎和朱端绶被密切地称作“赤色管家”。可以说,他们为革新的成功立下了丰功伟绩。新我国树立后,熊瑾玎和朱端绶配偶都当上了副部级干部。
下面来谈谈熊瑾玎之子熊笑三,其字肃三,号筱珊。当年他同父亲相同,挑选进入师范校园肄业,本计划投身教育职业。不过,本来也是个满腔热血青年的熊笑三,在“五卅”惨案产生之际,长沙涌起了史无前例的反帝热潮,他参加宣扬队,到村庄扮演戏曲,以唤醒民众。之后,出于救国救民的志趣,他解甲归田,进入黄埔军校学习,结业于黄埔陆军军官校园第6期马队科。尔后,他相继担任过马队第1旅见习官、排长、连长,马队第2师团附,新编第22师团长,国民革新军第200师副师长等职。
要知道,当年熊笑三担任重要职务的200师,那可真的是一支响当当的部队,是老蒋搞的榜首支机械化部队,先是由声称“装甲之父“的徐庭瑶兴办,在那个年代,徐庭瑶指挥对中心赤军进行第五次”围歼“时,榜首次派出这支部队初露锋芒,有坦克车和飞机助战,还树立一个无线瓦无线电台,并在各步卒团团部树立一个装备5瓦无线电台的无线电通信班,构成了师团两级的无线电通信体系,那里一有状况,很快就能赶到,这在其时来说,可谓是最先进的装备部队。特别令赤军感到惊奇的是,这个师还有炮兵连,不只要小钢炮、迫击炮,还有榴弹炮、克虏伯山炮,一旦开战火力约束得赤军抬不起头来。
我无畏的赤军作战时十分勇猛,但是他们从未经历过飞机轰炸。这并非是在战场上害怕,而是空中轰炸致使赤军作战状况露出,情报被传递给军。引进德国的坦克车参加战役,凭仗这些钢铁巨兽的优势,径自冲入赤军的作战阵地,一个师的阵地被的两辆坦克车冲垮。紧接着,敌人凭仗先进的兵器对赤军进行密布射击,还合作飞机进行低空轰炸和扫射,赤军因而遭受了严重伤亡。这让蒋介石极为振奋,他不吝投入很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来建造这支部队。到了抗日战役时期,这支部队便是在桂南会战昆仑关战役中重创日军的200师。
昆仑关坐落于广西中部宾阳县与邕宁县的接壤之处,关道既长且险,东西两边山峦坚持,源源不断。邕宾公路顺着古道自南向北,弯曲回旋扭转于其间。从古至今,它都是南宁北面的天然屏障,享有“南边天险”的美誉。此地向来是兵家抢夺的要地,前史记载中环绕昆仑关打开的战役多达9次。其间,抗日战役时期的昆仑关战役分外剧烈。机械化第200师承当正面主攻使命,该师所属部队作为前锋,快速抵达南宁北面的二塘邻近,和日军精锐21旅团打开了剧烈比武,消灭日军21旅团5000多人,击毙敌方少将旅团长中村正雄,为后续部队赢得了时刻与空间。
更为要害的是,这场战役是戎行一次大规模的步卒、坦克兵、空军等多军兵种联合协同作战,对指挥的要求适当高。作为指挥人员之一的熊笑三立下了劳绩,之后他乘胜追击,带领部队参加了我国远征军,前往缅甸与日军作战。日军第18师团的井上咸有这样的回想:“(他地点的)联队开始的战役在叶达西(接近缅甸斯瓦的小镇)……发现对手是我国戎行。第18师团自杭州湾登陆之后,在大亚湾和华南等地屡次与我国戎行交兵,以往的对手大多战役力不强。但是这次状况不相同。”
我军大队对叶达西以北、由我国戎行驻守的白塔高地建议进攻时,遭受敌军超乎意料的密布迫击炮猛轰。炮战期间,一枚炮弹精准射中跋涉中的大队部,致使大队长津川少佐受伤。整个大队瞬间堕入混乱状态……在继续朝着曼德勒方向进犯推动的途中……路途两旁经常能看到日军官兵的遗体。战史专家根据井上咸的描绘内容揣度,“白塔阵地应当坐落叶达西和斯瓦之间。在该地据守并击伤津川少佐的我国戎行,十分有可能是新编第二十二师第六十五团,该团团长为熊笑三”。
在整个抗日战役阶段,国共合作的统一战线得以树立。熊瑾玎与熊笑三这对父子处于同一阵营,携手出力抗击侵略者。不同的是,儿子在战场上凭仗子弹与鲜血英勇拼杀,父亲则用翰墨和算盘为抗战贡献力量。彼时,熊瑾玎出任《新华日报》总经理,肩负着沉重的责任。其时的重庆物资极度匮乏,而且当局不只停发八路军的经费,还对《新华日报》任意损坏,暗地里施行了许多约束行动。像约束报纸发行量,乃至差遣间谍打砸营业部、逮捕报童等,导致报纸的运营寸步难行。但是,熊瑾玎将这些约束逐个化解。
曾有一段时刻,熊笑三承受命令带领部队前往重庆进行休整,部队驻守在虎头岩上。而在虎头岩下方的鹰嘴岩,正是以他父亲熊瑾玎为总经理的《新华日报》的作业地。在虎头岩上的王家花园,还驻守着宪兵司令部,其责任是监督新华日报社。新华日报社的总经理是熊瑾玎,管帐科长为朱端绶。当熊笑三得知父亲身在重庆时,他堕入了两难的地步。父子俩尽管间隔很近,却似乎相隔甚远,他不敢把真实状况奉告上级和搭档,仅仅对外声称自己的父亲现已离世,仅有一位远房叔父,而且现已20多年未曾谋面了。
但是身为儿子,他又不得不尽孝道。在那年岁除前夕,熊笑三地点部队宰了猪改进膳食,他叮咛勤务兵把十多斤猪肉送到鹰嘴岩,托付别人转交给父亲。后来,他还给老父亲送去几条活鲫鱼和一块腊肉。不过由于特别缘由,父子二人好像陌生人一般,一直未曾碰头。一是忧虑遭人猜忌,二是的确存在道不同不相为谋的状况。
在解放战役期间,熊笑三不断取得提升,至1948年9月,他升任第五军军长。第五军归于“军的五大主力之一”。1945年,该军整体在昆明承受了美军的练习,其装备在军中可谓最佳,除了大口径榴弹炮以及各种不同口径的火炮之外,还特意编有马队、工兵、轿车、战车等部队,各个师均装备了喷火器连。其时,第五军下辖45师、46师和200师,每个师的军力大约有一万人。熊笑三担任军长之后,带领部队跟从杜律明、邱清泉开赴淮海战场。
那时,能笃定儿子一方注定失利的父亲熊瑾玎,以亲生父亲的身份写了一封信给儿子熊笑三,劝他认清当下局势,顺应时势,带领部队起义、投诚,走向光亮,以此来为自己谋得更好的出路。但是,收到信的熊笑三却完全不予理睬,仍旧自行其是。终究,他所带领的部队被我军围住,被困在陈官庄的风雪里,官兵们盼不来援军,又冷又饿,就连老上级杜聿明、邱清泉都愁容满面,毫无办法。但熊笑三看起来却心中有数,毫无惧色。随后,目睹我军就要攻到指挥部,这天清晨,杜聿明总算命令涣散包围,可这时熊笑三却不见了踪迹,后来才知道他脱离部队单独逃出了围住圈。在淮海战役中,戎行里少将以上的高级将领,有124人被俘,22人投诚,8人起义,只要极少数人成功逃脱,熊笑三孤身逃走显得有些奇怪。
熊笑三逃走后,整个战局完全分裂,杜聿明和邱清泉计划拼死突出重围,终究一人被俘一人逝世,部队全军覆灭。黄维也被捉拿,唯有他一人不只毫发无损地抽身,之后还在老乡家中享用了热火朝天的羊肉泡馍。假使这事产生在当下,肯定能拍成一部战役体裁的大片,片名就叫《第五军长的美妙冒险》。
关于熊笑三的出逃状况,时任第五军司令部中校总务科长汪仁杰的回想里有比较翔实的记叙:熊笑三混入战士部队,藏到了老百姓家里,用金戒指换了件破棉袄,还顺手往脸上抹了些锅灰,扮成哑巴乞丐,手里拿着烟杆袋,夹杂在难民中心,俨然便是个老乞丐,此刻的熊军长哪还有军长的容貌,还顺畅逃回了南京。不过汪仁杰并非亲身经历者,其回想的真实性有待考量。熊笑三竟能成功从连苍蝇都飞不出去的围住圈中溜走。后来在闽北驻防重建第五军时,有人告发他父亲熊瑾玎的工作,还提及他在淮海战役中惊惶万状,熊笑三因而被免除职务,押送到台湾承受审问。
固然,后来熊笑三并未遭到惩办,不过也再没得到重用。那时他四十多岁,正处于年富力强的阶段,且有着主力军长的资格,却被贬去出任桃园石门水库办理局的职务,成了一名专职看守水库的人员,于1971年退休。从那以后,父子二人分隔两地,失去了联络。直至建国后,身为我国红十字会副会长的熊瑾玎在1973年1月24日离世,享年87岁,而儿子熊笑三仍旧在海峡彼岸。但是,上个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后,熊笑三仍是回到大陆为父亲上坟,1987年9月在北京逝世,享年82岁,比父亲少活了五年。
常言道,能认清局势的人可谓杰出人物。在前史的滚滚激流里,面临大势的冲击,父子间的友情也难以泛起一丝波涛,只能被年代的车轮无情碾压。后世之人回忆熊瑾玎、熊笑三这对父子,对他们最初所做的挑选,很难断定谁对谁错,究竟谁都无法预知未来的走向。父子二人分属不同阵营,各自为自己的阵营效能。但是,当败局已然注定,熊笑三本应回应父亲的呼喊,让一家人得以团圆,一起安度晚年,而不是落得天各一方,给自己的人生留下惋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