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5-08-13 作者:淘金网官网登录
福建用户提问:5G牌照发放,产业加快布局,通信设施企业的投资机会在哪里?
四川用户提问:行业集中度逐步的提升,云计算企业如何准确把握行业投资机会?
河南用户提问:节能环保资金缺乏,企业承担接受的能力有限,电力企业如何突破瓶颈?
2024年国务院发布的《新能源产业高水平质量的发展行动方案》明白准确地提出,到2030年要实现关键材料国产化率超95%,并建立覆盖锂、钴、镍等资源的战略储备体系。
在全球能源结构加速向低碳化、清洁化转型的背景下,新能源材料作为支撑可再次生产的能源发展的核心要素,正经历从“政策驱动”向“市场驱动”的关键转折。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新能源市场,其材料产业的技术迭代与产业链布局不仅关乎国内能源安全,更直接影响全球能源转型进程。
中国已将新能源材料纳入“双碳”目标的核心支撑领域。2024年国务院发布的《新能源产业高水平质量的发展行动方案》明白准确地提出,到2030年要实现关键材料国产化率超95%,并建立覆盖锂、钴、镍等资源的战略储备体系。同时,工信部通过“十四五”原材料工业发展规划,将固态电池电解质、钙钛矿光伏材料等列为前沿攻关方向,形成“基础研究-技术转化-产业应用”的全链条政策支持。
根据中研普华研究院《2025-2030年中国新能源材料行业全景调研及发展的新趋势预测报告》显示,当前行业呈现“三元并进”的技术格局:
锂离子电池材料:正极材料向高镍低钴化演进,磷酸锰铁锂(LMFP)因兼顾安全性与单位体积内的包含的能量,逐步渗透储能市场;负极材料领域,硅基复合材料量产进程加速,头部企业已实现30%硅含量产品的稳定供应。
氢能材料:质子交换膜(PEM)电解槽核心部件实现国产化突破,国产膜电极寿命突破6万小时;液氢储运技术通过-253℃深冷工艺验证,为长距离运输提供解决方案。
光伏材料:N型TOPCon电池量产效率突破26%,HJT电池成本因银浆耗量下降进入平价区间;钙钛矿/晶硅叠层电池实验室效率达33.9%,产业化进程提速。
中国企业在光伏硅料、锂电池正极材料等环节占据全球60%以上市场占有率,但高端领域仍存短板。例如,固态电解质用硫化物材料、氢能储氢罐碳纤维缠绕带等依赖进口。欧美日则通过《通胀削减法案》《关键原材料法案》构建技术壁垒,倒逼中国加速从“规模领先”向“技术引领”转型。
交通电动化深化:随着新能源汽车渗透率突破50%,动力电池材料需求从“单位体积内的包含的能量优先”转向“安全+成本+快充”三元平衡。4680大圆柱电池配套的硅碳负极、高导电解液需求激增,带动相关材料技术迭代。
储能市场爆发:新型电力系统建设催生“源网荷储”一体化需求,长时储能(4小时之后)成为刚需。液流电池用钒电解液、压缩空气储能用蓄热材料等细致划分领域迎来增长窗口。
出口结构升级:欧洲碳关税(CBAM)实施后,高纯度、低碳足迹材料成为出口关键。例如,动力电池企业要求正极材料供应商提供全生命周期碳足迹认证,推动绿电制氢还原、再生材料使用比例提升。
资源保障强化:国内锂资源开发提速,青海盐湖提锂技术通过吸附+膜法耦合工艺,将回收率提升至85%;四川锂辉石矿通过智能化开采,单矿产能突破百万吨级。同时,企业通过股权投资、长期协议等方式布局海外锂、镍资源,降低供应链风险。
回收体系完善:动力电池退役潮来临,头部企业已构建“电池生产-使用-回收-再生”闭环。例如,格林美通过湿法冶金技术,实现镍钴锰回收率超98%,再生材料成本较原生降低30%。
产能区域集聚:四川依托水电优势打造“中国锂谷”,形成从锂矿开采到电池材料生产的全链条集群;内蒙古聚焦氢能材料,建设风光制氢一体化示范基地,降低绿氢成本至25元/公斤以下。
宁德时代通过“材料基因平台”加速正极材料研发,其推出的M3P电池采用磷酸盐体系与金属复合技术,在保持安全性的同时,单位体积内的包含的能量较磷酸铁锂提升20%,已搭载于特斯拉Model 3改款车型。此外,公司通过控股锂矿企业、布局盐湖提锂,将资源自给率从30%提升至50%,有效抵御原材料价格波动风险。
隆基在硅片环节推广RCZ(重掺杂区控)技术,将单晶硅成本较行业中等水准降低15%;在电池材料领域,其HPDC(复合钝化背接触)技术通过优化银浆图形化,使TOPCon电池非硅成本下降至0.18元/W。公司还投资建设钙钛矿中试线,为下一代技术储备产能。
固态电池材料:氧化物电解质(如LLZO)与聚合物复合技术取得突破,2028年有望实现半固态电池量产,带动锂镧锆氧、原位固化电解液等材料需求。
氢能-电力耦合:PEM电解槽与燃料电池材料通用化设计,降低绿氢制储运成本;液态有机储氢(LOHC)材料通过催化加氢/脱氢循环,解决氢能长距离运输难题。
AI赋能材料研发:高通量计算、机器学习等技术加速新材料发现周期,例如,天目湖实验室通过AI预测钙钛矿晶体结构,将组件稳定性测试时间从2年缩短至3个月。
随着欧盟《新电池法》实施,动力电池需标注碳足迹、再生材料含量等指标,倒逼企业构建闭环供应链。预计到2030年,再生锂、钴、镍在电池材料中的占比将分别达到35%、45%、50%,形成千亿级再生材料市场。
中国材料企业将通过“技术输出+本地化生产”模式拓展海外市场。例如,宁德时代在德国、印尼建设电池材料工厂,采用当地资源与绿电,满足欧盟环保要求;天合光能通过收购西班牙光伏材料企业,获取欧洲市场准入资质。
投资具有“卡脖子”技术突破潜力的企业,如固态电解质、氢能储氢罐、钙钛矿封装材料等。这类企业虽短期盈利承压,但长期可享受技术溢价与政策红利。
关注电池回收、再生材料生产等环节,尤其是具备“城市矿山”资源获取能力与湿法冶金技术的企业。随着碳关税实施,再生材料需求将呈指数级增长。
避免盲目投资技术路线尚不明确的领域,如钠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层状氧化物 vs. 聚阴离子型)、氢能灰氢制取(煤制氢)等。需密切跟踪行业标准制定与下游客户认证进度。
如需知道更多新能源材料行业报告的详细情况分析,点击查看中研普华产业研究院的《2025-2030年中国新能源材料行业全景调研及发展的新趋势预测报告》。
3000+细分行业研究报告500+专家研究员决策智囊库1000000+行业数据洞察市场365+全球热点每日决策内参